2014年中考:《舌尖2》"时节"的解说词
2014年中考:《舌尖2》"时节"的解说词
除了阳光,生命离不开水,中国的降水从东南到西北呈递减态势。吐鲁番,极度干旱,是中国最炎热的地区。贫瘠的砾石戈壁并未灭绝生机,天山冰川融水带来生命的奇迹。这里,是中国最甜蜜的所在。低矮的葡萄架下,哈力旦一家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吐鲁番,常年少有云层遮挡,充足的日照,活跃的光合作用,让葡萄积累丰富的糖分。夜晚热量消散,呼吸作用微弱,糖分得到很好的保存。中国最甜葡萄的秘密,就隐藏在这巨大的昼夜温差之间。白天采摘,傍晚挂进晾房,方形的花孔,避免葡萄被阳光直射而滋生酸味,又便于热空气流动。现在,葡萄的主人终于可以休息,等待温度和时间成就的味道。1个月后,比吐鲁番更甘甜的葡萄成熟。果实含糖量达到30%,伊比布拉要用葡萄汁制作一种热量极高的美食,玛仁糖。115摄氏度下熬煮4小时,,90公斤葡萄汁浓缩成30公斤糖浆,烘烤后的核桃仁,焦香酥脆,拌匀的玛仁糖,趁热切好,在中国其他地区,这种食物被称为切糕。它不仅是最具西域风情的甜点,也是当地人重要的热量来源。玛仁糖做好,吐鲁番的葡萄也到了华丽变身的时刻。含水量只剩下20%,果糖量高达60%,这就是超越时节,穿越四季的葡萄干。一锅家常的手抓饭,是对这一年忙碌最好的庆祝。新疆特有的黄萝卜切条,羊肉的油脂可以帮助胡萝卜素在肠道中溶解。在酶的作用下,转变成人体能够吸收的维生素A。西红柿将大米染成鲜亮的橙黄色,小火焖到汤汁收干,葡萄的酸甜中和了羊肉的厚重。不仅去油解腻,更为抓饭带来了丰富的味觉层次。只要对自然和时序怀着不变的信任和尊重,每一道菜,每一家人,总会得到最甘甜的回报。
让我们回到夏天的故事,只有盛夏,水温超过18摄氏度,一种美食才会在水下孕育。长江和青戈江在芜湖交汇,许师傅将面搓揉成雪花状,压实,擀薄,小刀切好。面条滑爽绵糯,是芜湖一年四季小吃的代表。但是,要把小刀面吃出酣畅淋漓的美感,还要耐心等候三伏天的到来。温暖的水下,青虾开始繁殖,4到6厘米大小的母虾,包裹着上千粒虾子。河道缓流处,昨晚下水的丁字形筒状虾篓,盛满收获,用竹篓筛出虾卵,1公斤虾能收集50克虾子。日积月累,一个夏天才能收集8公斤左右。浇上葱姜汁,用黄酒蒸熟,在阳光下晾晒半小时,小火焙干。最后,连同未去皮的大蒜一起装进袋中,密封保存。盛夏的江城,小刀面旺火煮沸,拌葱花,酱油,再加上大骨高汤。100克面条,10克虾子,虾子和高汤的相逢,色白,汤清,味浓。虾子小刀面,正是芜湖溽热的苦夏给予当地人的最佳补偿。
对于时间,中国人有着独特的感悟,破茧成蝶,花开花谢,草木枯荣,都是时间的脚步。而在四季变换中,中国人不懈地寻找美食的秘密。春江水暖,刀鱼最鲜,夏天滋补,笋干炖鸡,秋季肥美,鱼头不容错过,冬日最爱,必是那热腾腾的火锅。尽管生活越来越远离自然,但人们在餐桌的方寸之间,也能通过食物的变化。体察时间流逝,四季轮转。
经过春季到夏季的滋养,千岛湖家鱼最肥美的季节到了。欢腾的一幕,在几十个渔民拉住的阔眼渔网里,盛大上演。围网捕鱼,开启了丰收的序幕。中国人坚信,信守与时节的约定,就一定能在秋天收获丰厚的酬劳。
空气里满是诱人的甜香,吴江人采摘桂花,为的是让它们在舌尖上第二次绽放。长枳的柠檬酸保持花香和色泽,无论是咸桂花还是甜桂花酱,都能把专属于夏末初秋的花香,延续到深秋和隆冬。
一场秋雨之后,来自天空的身影,不断提醒着杨福星,最值得期待的美食,正在这里萌发。褐色小伞状的蕈子,其貌不扬,却被历代美食家奉为珍馐。尽管名气已大不如前,但是每年只要时节一到,杨福星就会匆匆上山,赶赴与这些宝藏一年一度的约会。板栗壳烧旺,干辣椒炸香,再加入嫩姜片,激出雁来蕈的奇鲜,类似松针的清香。蕈子汁水透出时,少量生抽提味,老抽着色,文火熬上十几分钟。汁水浓稠,雁来蕈酱就可以出锅了。看上去乌沉沉的东西,却有着柔韧的质地。不过现在,一盘好菜才完成了一半。
雨前的桂花,在雨后已经腌好,无论做馅儿还是调料,都极有风味。新鲜的板栗,最适合用来搭配鸡肉。肉豆腐,精肉和猪肝,用猪肠捆绑卤制,做出的扎肝最解馋。秋季,用味厚的食物补偿苦夏的亏空,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冬,俗称“贴秋膘”,是中国农业社会的传统。
雁来蕈酱等候的最佳搭档,远在百里之外的长荡湖。这是产蛋3年以上的老鸭,鸭肉与雁来蕈同烧。材质上的大荤大素,激发出滋味上的大开大阖,同季食材间的碰撞,把秋天的韵味渲染得分外浓郁。中国的厨师依靠丰富的经验,在时节的变化里,寻找到各种精彩的食物组合,并流传至今。秋天,是水稻丰收的季节,秋分后的黑土地上,垛满需要晾晒两周的稻谷。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使水稻中决定营养成分的干物质积累丰富。脱壳后,米粒饱满坚硬,色泽清白透亮,这是中国最好的稻米。需要经历138天的漫长生长期,收获还在继续,气温已是零下。
3000公里外,丰收过后的上堡,干燥的秋风劲吹。老沈家的第三代,开始了一生的旅程,新生的婴儿在秋收之后满月,是宴请亲朋庆贺的时候。满月酒,要按照历书,挑出最好的日子,菜单沿用五碗四盘的传统。肉菜的多少检验着主人家的诚意,这是稻农们盘点一年收成的时刻。春播种,夏长赢,等到秋天,颗粒归仓,儿孙满堂,这是中国人收获的季节。
最早进入冬季的是东北,大雪已经落下,土地开始封冻。李树国夫妇藏好粮食,以度过漫漫长冬。冬季,不仅是土地和作物休息的时间,也是忙碌一年的人们归家,用团聚犒劳自己的季节。春节前,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从工作地踏上回家的旅程。他们带上简单的家当,借助一切交通工具,横跨千里,归心似箭,为的是一顿象征着团圆的年夜饭。这是农业文明留给现代中国的印记,也是我们关于时节故事的尾声。
江西上堡,越冬的水田已经蓄水沤肥。湖南衡阳,何连荣一家期盼新年风调雨顺。飞鱼季又至兰屿,巴布接替了爷爷的工作。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
从黑龙江大海林一米见深的积雪开始,当阳光直射赤道,春分时节悄然来临,寒冷尚未远离的东北离不开一锅“铁锅炖鱼贴饼子”;同一时节,向南2000多公里的浙江九狮村,春雷过后的第一拨笋,已然酝酿成熟跃跃欲出,笋干炖鸡,雷笋炒肉丝,油焖春笋,流行于江南一带的多味笋干是当地人最重要的经济来源;雷笋季节过后,更有口感更为珍贵的黄泥拱登上灶桌,一盘“咸肉蒸黄泥拱”,这是笋农们独享美味的时刻。
极致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江西上堡乡的农民靠着老古传下的24节气表感知季节变化,四季轮回,应季而作,应季而收,色泽新鲜的米糕“九层皮”象征红红火火的日子;万物萌发之际的鄱阳湖畔,一盘藜蒿炒腊肉或者蒿粑的美味,用以领略自然的味道;而在北方山里,至今不忘腌一罐木兰芽,蒸一餐榆钱饭;香椿是独特的中国春季美食代表,用香椿摊鸡蛋、拌豆腐是北京房山人饭间最朴实的餐点;风雨一路向北,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时节的千岛湖民,最享受吸食螺蛳的乐趣;开化的螺蛳捕手最了解季节变化,昼伏夜出是因为女儿最喜欢吃“紫苏炒青蛳”。
面积45平方公里的火山岛,台湾兰屿,是达悟族世代生息的地方,每年3月到6月,滑翔的飞鱼让整个海洋的男人们沸腾着。捕捞而来的飞鱼制成鱼干,曝晒过后成为达悟族人难得又百吃不厌的美味。简单的食物,本真的生活,达悟人遵守着与上天和大海的约定。然而自然并不时时眷顾人类,干旱无可避免。中国最炎热的吐鲁番,靠天山融水带来生命的奇迹,颗粒饱满的葡萄使吐鲁番成为中国最甜蜜的所在。昂贵的玛仁糖,层次丰富的手抓饭,只要对自然和时序怀着不变的信任和尊重,每一道菜,每一家人,都会获得甘甜的回报。
春江水暖,刀鱼最鲜;夏天滋补,笋干炖鸡;秋季肥美,鱼头不容错过;冬日最爱,必是那热腾腾的火锅……这一集《时节》简直是用一年四季的美食带给人视觉和味觉馋虫的集中轰炸,有不少观众在看完片子后都对这集的导演又爱又恨。然而,对于从未拍摄过美食纪录片的导演胡博来说,《时节》这集的拍摄难度是很大的。胡博在剧组被大家昵称为“胡萝卜”,是一个看似秀外慧中的恬静萌妹。据她自己介绍,以前拍的都是比较理性的片子,比如《超级工程》这类的片子,事实上她个人对美食是不够了解的,“当你不够了解的时候,就形成不够自信”,再加上对“美食”的认知其实是见仁见智的,因为每个人心目中最好的食物都是不一样的,“如何把这种食物表述准确,表述的让大家都觉得喜爱,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不时,不食”是中国人饮食最重要的特征。在四季分明的国度,不同的时节,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美食。本集《时节》,将通过捕捉节令美食,展现传统中国人对自然的依赖与敬畏,表达我们对气候变幻的敏锐感知。
中国人对于时节的关注,首先着眼于粮食的生产。依存于土地的人们世代春种秋收,而时节囊括了农业文明的24节气与72物候。此外,节气变化也意味着许多独特节令美食的出现,比如这一集中即将呈现的美味,雁来蕈——这种相传只有在大雁飞来时才会出现的神奇菌子,与节气有着怎样的关系?您是否了解,只在春雷滚滚时生长的雷笋,是转瞬即逝的难得食材?
更多相关内容
- (2016-07-03) 2016福州中考前三名都参加过泰禾杯作文大赛
- (2015-04-08) 2015年中考评卷老师最讨厌的三类作文
- (2015-04-08) 2015年中考:阅卷老师总结高分作文特点
- (2015-04-08) 2015年中考语文作文命题趋势深度解读
- (2014-06-19) 2014年广州中考语文作文题目
- (2014-06-10) 2014年中考:《舌尖2》"三餐"的解说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