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知分报志愿”可能加剧高校招生乱象
从2011年开始的高考招生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乱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第三,高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方式有可能强化经济管理等所谓“热门专业”,不利于基础学科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在高考前或高考后估分填报志愿时,由于不清楚自己的高考分数到底是多少,考生虽然也会填报经济管理等专业,但考虑到风险因素,填报时会比较慎重。但在明确知道自己的高考分数以后,考生和家长的心理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产生了怕“吃亏”的心理。为了怕吃亏,社会上认为什么专业“好”,我就填报什么专业,自己的兴趣爱好就放在第二位了。另一方面,考生和家长可以和高校进行谈判。我想上经济管理专业,如果你不答应,我就选择其他高校。其他高校当然也面临同样的谈判。
于是,只要考生提出要上什么专业,高校为了争取生源,就必须答应。如果不答应,就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学生被其他高校“挖”走。其结果,是高校可能会不断扩大经济管理等“热门”专业的招生规模。一些基础学科或“冷门专业”,越发无人问津,面临关门的危险。而我们都知道,大学是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机构,要为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更重要的是,基础学科对于大学、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高校都变成经济管理学院,未来的社会也不会只需要经济管理人才。盲目迎合考生和家长的需求,会带来短视的危险,并进一步强化社会急功近利的倾向,最终会损害考生的长远利益当他们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会发现由于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他们当初选择所谓“热门专业”却可能导致他们毕业后面临失业的危险。
招生本身不是目的,归根到底,招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教育人。试问,如果分数可以像商品一样被交换,学生可以通过考试去挣钱,报志愿时不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是根据社会一时追捧的专业热度去进行选择,那么,高校怎么能选拔到适合高校和学科专业的学生?各门学科专业真正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如何涌现?国家和民族的创新基础又在何处?我们将来凭什么样的人才去和世界其他民族展开竞争?
教育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事业,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至少在招生入学这一门槛上,不能让学生与金钱、市场、交易这些东西离得太近。市场不是万能的,科学和学术更需要大批具有使命感和献身精神的人才。即使其他一切都可以与货币交换了,教育、理想、科学使命感、创新的兴趣等,这些值得人类永久珍视的价值还是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从根本上说,大学应当和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独立性,并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良性发展。
由于存在上述弊端,目前看来,比较合理和理想的方式是实行高考前或高考后估分填报志愿,同时,实行平行志愿。和高考后知分填报志愿相比,这种方式既有可能避免上述弊端,同时,也降低了考生的落榜风险。
首先,实行高考前或高考后估分填报志愿,一方面,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所凭借的判断依据更多的是自己的平时成绩和高校的人才培养特点,从而淡化了一次性的高考分数对自己未来道路的影响。考生有可能不受外界干扰,比较从容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另一方面,高校因为不知道具体哪一位考生的高考分数高,没有具体的争取生源的目标,只能面向所有学生宣传自己的人才培养特点,以此来吸引学生报考,从而可能为使用高额奖学金、许诺热门专业等方式拉拢收买学生的行为降温。
其次,实行高考前或高考后估分填报志愿,考生和家长最担心的是一旦高考分数出来以后和自己当初的估计有距离,会从“天堂”掉到“地狱”,面临落榜风险。如果实行平行志愿,即使上不了最心仪的学校,由于还有其他同类型或同层次的高校“兜底”,考生也不会面临落榜的境地,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考生的利益。对于高校来说,由于有可能招收到不同分数的学生,也促进了生源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第三,实行高考前或高考后估分填报志愿加平行志愿,虽然高考分数仍然是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但是,却有可能让高校和社会不再对高考分数给予过度关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唯分数论”和“应试教育”。当然,根除高考招生乱象的根本途径还是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以及高考制度的改革创新和由此带来的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
上一篇 提醒中考生:选择复读要慎重
更多相关内容
- (2025-01-06) 最新!2025年福建中考时间敲定!
- (2024-12-17) 福建省2025年中考英语题型要改革?新题型已经确定?
- (2024-12-13) 福建4地市初三一检时间出炉!
- (2024-12-12) 25届参考!泉州中职学校升学率排名汇总
- (2024-12-09) 降低标准,设附加分!体育中考终于要“放水”了?!
- (2024-11-25) 福州中考727分学长的经验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