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福建省中考《物理》科目考试大纲
2015年福建省中考《物理》科目考试大纲
2015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
(物 理)
一、考试性质
初中物理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省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二、命题依据
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导,以《2015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物理)》为依据,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进行命题。
三、命题原则
1.导向性: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能力立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应用,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校加强教学管理。
2.基础性: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和应用程度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避免出现繁、难、偏、旧试题。
3.应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试题素材应自然融洽地联系学生实际,反映物理科技的发展及其应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掌握的方法、能力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不出似是而非、脱离实际的试题和“机械性记忆”试题。
4.探究性:加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应该从过程与方法入手,立意于能力,侧重考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理解和内化,避免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知识化、程序化、形式化和标签化。
5.开放性:重视开放创新能力的考查。应设计适量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6.科学性:严格按照科学命题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发挥不同类型试题的功能,确保学生发挥其真实水平;试题及评分标准要科学、严谨,杜绝出现知识性、技术性的错误。
四、目标内容
1. 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和学习目标,不孤立地对科学探究要素进行考查,而应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落实在科学内容的考查中。
2. 科学方法不应机械地考查方法的名称,而应在具体情境中考查理解科学方法、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对于科学内容中各部分知识的认知水平要求层次,在“表:考试内容及其认知水平要求”中用字母A、B、C标出,其含义如下:
A:能知道知识的内容及含义,并能在相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
B:能理解知识的确切含义及内在逻辑关系,并能简单运用,如:简单作图、解释简单现象,进行简单计算等。
C:能将知识应用在新情境中,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和综合运用。
表:考试内容及其认知水平要求
力学
|
||
知识
|
内容
|
层次
|
机械运动
|
1.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
A
|
2.长度和时间的估测
|
B
|
|
3.速度,匀速直线运动
|
B
|
|
质量与密度
|
4.质量,质量的估测
|
B
|
5.密度
|
C
|
|
运动和力
|
6.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
B
|
7.弹力
|
A
|
|
8.重力
|
B
|
|
9.滑动摩擦力,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
B
|
|
10.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
B
|
|
11.合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条件
|
B
|
|
压强
|
12.压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
C
|
13.液体的压强,连通器原理
|
B
|
|
14.大气压
|
B
|
|
15.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
B
|
|
浮力
|
16.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
|
B
|
机械与机械能
|
17. 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
|
B
|
18.滑轮,滑轮组
|
A
|
|
19.机械功,功率
|
B
|
|
20.机械效率
|
B
|
|
21.动能,势能,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
A
|
声学和光学
|
||
知识
|
内容
|
层次
|
声现象
|
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
A
|
23.声音的特性
|
A
|
|
24.噪声的危害与防治,超声与次声
|
A
|
|
光现象
|
25.光的直线传播,光速
|
A
|
26.光的反射现象,光的反射定律,光路可逆
|
B
|
|
27.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B
|
|
28.光的折射现象,光折射的特点
|
B
|
|
29.光的色散,白光的组成,色光的混合,物体的颜色
|
A
|
|
30.凸透镜,凹透镜,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镜的应用
|
B
|
热学
|
||
知识
|
内容
|
层次
|
物态变化
|
31.温度,液体温度计,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
A
|
32.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熔点和凝固点,晶体与非晶体,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
B
|
|
33.物质的汽化和液化,物质汽化的两种方式
|
B
|
|
34.物质的升华和凝华
|
B
|
|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
35. 常见物质的组成,原子的构成,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
A
|
36.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
|
A
|
|
37.内能,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
A
|
|
38.热量,比热容,热值
|
B
|
|
39.热机的工作原理,热机效率
|
A
|
电磁学
|
||
知识
|
内容
|
层次
|
电路与生活用电
|
40.摩擦起电,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材料的导电性
|
A
|
41.电路的组成,电源和用电器使用时的能量转化
|
A
|
|
4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
B
|
|
43.电流,电流表,串、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
|
B
|
|
44.电压,电压表,串、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
|
B
|
|
45.电阻,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变阻器
|
B
|
|
46.欧姆定律
|
C
|
|
47.家庭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安全用电,测电笔的使用
|
B
|
|
48.高压送电,高压触电及其防护
|
A
|
|
电功与电功率
|
49.电功,电能表
|
C
|
50.电功率,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
C
|
|
51.电流的热效应,焦耳定律
|
B
|
|
电与磁
|
52.磁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化,磁场,磁感线,地磁场
|
A
|
53.电流的磁场,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安培定则,电磁铁和电磁继电器
|
B
|
|
54.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影响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的因素
|
A
|
|
55.电磁感应,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
|
A
|
|
信息、能源与材料
|
56.电磁波,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波长、波速和频率
|
A
|
57.能量存在的不同形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能量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效率
|
B
|
|
58.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
|
A
|
|
59.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
A
|
|
60.新材料的特点
|
A
|
学生必做实验
|
||
类别
|
内容
|
说明
|
基本操作类
实验
|
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
1. 基本操作类实验,要求:根据仪器的使用方法,正确使用仪器;知道天平、弹簧测力计、常见温度计的基本结构和测量原理;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求估读。
2. 测量性实验,要求根据测量原理,正确使用仪器,组装、连接实验装置,测量物理量。
3. 探究性实验应达到《物理课程标准》中关于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4. 关于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简单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选择减少误差的方法,知道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
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
||
3.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
||
4.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
||
5.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
||
6.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
||
7. 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
||
测量性
实验
|
8.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
|
9. 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
||
10.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
||
11.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
||
探究性
实验
|
12.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
|
13.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
||
14.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
||
15.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
||
16.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
||
17.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
18.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
||
19.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
||
20.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
五、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90分钟,卷面总分:100分)和实验操作考查。
六、试题难度
合理安排试题难度结构,试题易、中、难的比例约为8:1:1。考试合格率达80%。
七、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试卷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其中选择题是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包括填空题、作图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等题型。题型分值比例:选择题约占35%,非选择题约占65%。
2.题量:30~35道小题。
3.内容结构分值比例:力学约占38%,声学和光学约占12%,热学约占14%,电磁学约占36%。
更多相关内容
- (2017-02-21) 2017福建中考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公布
- (2017-02-21) 2017福建中考大纲考试指导意见印发通知
- (2016-04-26) 2016福建新增15所二级达标高中
- (2016-04-26) 2016福建中考历史大纲(附模拟题及答案)
- (2016-04-26) 2016福建中考地理考试大纲(附模拟题及答案)
- (2016-04-26) 2016福建中考化学大纲(附模拟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