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招办主任解读平行志愿特点及填报策略
2017-11-24
一、“平行志愿”是怎么回事?
原来实行多年的志愿填报方式,被招生系统描述为“梯度志愿”,改革后的叫“平行志愿”。“梯度志愿”和“平行志愿”区别在哪里?所谓“梯度”,是分层分级来运作的,就是先把所有院校分成几个批次,比如说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在同一批里又设置了几轮投档、录取的运行方式,第一轮是第一志愿、第二轮是参考志愿、第三轮是调剂志愿等,每批都分几轮进行,这就是“梯度志愿”的设置形态和运行方式。
现在实行的“平行志愿”,改变了“梯度”配置的结构,变成平行地设置几个院校栏目。也就是把原来第一志愿只有一所学校,万一竞争不上,只能到第二轮(第二志愿)去竞争的这种设置形态改变了。
现在的“平行志愿”在第一轮就同时设置了好几个院校的栏目,这些栏目之间是一种并列结构的关系,他们都是第一志愿,也就是把“梯度”变成“平行”了。
二、志愿设置不同带来投档方式变化
“梯度志愿”实行的是志愿优先,然后看分数。在这种设置下,每人只能选一所学校,投档时就要先按学校来检索,看都有哪些考生填报了,在填报同一学校志愿的考生中比分数,从高分到低分投档,按照投档比例投满为止;比如按1:1.2投档,就是招100个投120个;假如上线的生源不足,比如要招100个,但上线的都投了也才投出90个,那剩下的计划空额就等在那里,要依靠第二轮投放“参考志愿”(也叫“第二志愿”)时补充投档。第一轮每一所高校的第一志愿都投档完毕后,就进入录取阶段,这时叫预录取,每一所高校确定预录取名单后还要提交省高招办审核,如果理由正当,就审核通过予以确认,这时预录取就转为正式录取,然后进入数据库,接下来要打印录取花名册等;等到每一所高校的预录取结果审核工作都结束了,第一轮投档与录取工作也就结束,然后进入第二轮(也就是“参考志愿”的投档与录取)。
“平行志愿”正好相反,它的录取规则是“分数优先”,然后才“遵循志愿”。按照“平行志愿”的设置特点,考生选的高校不是一所了,而是同时有4所(或更多),所以就要改变规则。这好比我们乘车,有100辆车都停在那边,那么多人,谁先上谁后上呢?谁该上哪辆车呢?事先定好规则,大家先来比分数,谁分数在前谁就可以先上,这就是“分数优先”。
谁先上哪辆车也事先挑好了,不能100辆都任由你挑,一个人事先可以挑选4辆(为了尽量让大家都能上自己满意的车,还会要求大家事先把想上的4辆车排出顺序),按分数高低排队轮到你上车时,要看你事先选择的4辆车客源情况。假如第一辆车有空位,你就可以上这辆车,假如这一辆已经满客了,那就要看第二辆乃至第三辆、第四辆的情况。以此类推,哪一辆还有空位就上哪一辆,除非你事先判断失误,选择失当,所选的车都上满了人,没有空位,那你也就没有上车的机会了;碰到这种情况,就要等下一轮,也就是要看还有哪些车没被人坐满,还有空位公布出来征求志愿,你才有机会再去选择、再去竞争。这就是“遵循志愿”。
具体怎么运作呢?首先考生要排队,排出位次来,不能挤到一起。现在同分的考生相当多,所以必须在分数上分出先后。这个规则事先也公布了。在总分相同的情况下怎么分位次呢?文科考生在总分相同时先比语文,语文再相同时比文综,文综也相同时比数学,最后比外语;理科考生总分相同时先比数学,之后比理综,接着比语文,最后比外语。如果都比下来还有相同的,只好两个人并列;当然这种概率极低。
跟排位次相关的是加分的处理。文件上也有规定,凡是固定的政策性加分都要加到总分里去排位次。这种固定的加分都是教育部统一规定的,全国通用。
排出位次后,“平行志愿”的投档才可以运作。谁在前谁就获得优先的检索投档权。请大家注意,这里仅仅是说检索投档权,并不等于被录取。招生首先要投档,档都投不出去后面就没有录取可言,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把你的档案投出去。比如说某一个考生是排在第1000名,前面999名的检索投档都做过了,轮到第1000名时,计算机系统就开始检索你所填报的“平行志愿”(本科有4个栏目)。
那么计算机怎么检索呢?是按照4个栏目的顺序从前到后依次检索。大家要问“平行志愿”有没有顺序?当然是有顺序的。这种顺序是自然形成的,也就是先检索你的第一栏(A栏),A栏如果可以投档就投出去了,A栏如果不能投,在往年“梯度志愿”时只有一次机会,那就意味着“第一志愿”落空了,现在因为是“平行志愿”,还有后面的3次机会,第一次机会投不了没有关系,系统可以马上检索第二栏(B栏),第二栏也不行还有第三栏(C栏),第三栏还不行还有第四栏(D栏),只要有一栏填报恰当就能投出,除非你填报的四栏都被前面分数比你高的考生投满了,才无法投出。你的检索投档完成后,机会才轮到排在你后面那位考生。
三、投档后怎样录取?
投档是以每所高校的招生计划总额来投的,这时候不考虑专业,因为专业太多了,相应的专业录取规则也很多,所以没办法按每一个专业的招生计划数来投,只能按学校的招生计划总量来投。
投档过后呢?那就是安排专业和确定预录取名单,这项工作都由高校来做,然后才提交给省高招办审核。只要高校行使的权利得当,预录取和预退档合理有据,省高招办就会予以确认。如果预录取和预退档的名单违反了招生政策或者违背了高校事先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章程等,省高招办就要干预。这是我们国家现行的“高校负责、招办监督”的招生体制。
假如投档后又没有被录取会怎样呢?那就“退档”,退档就要接收回来,再进入待投档的数据库,等待后面的机会。总之,整个运行的过程就是由计算机系统来按顺序检索、投档、预录、提交、审核、确认录取或退档。从前两年我省的实践经验来看,由于实行“平行志愿”,考生所填志愿的匹配度和志愿的有效度大大提高了,只要填报的策略正确,4个机会总有一所可以填准,被投档和录取的成功率也就高得多,实行的第一年本科一批一志愿满足率就达到95%左右;本科二批达到97%左右;本科三批和高职高专批因为部分学校第一轮生源不足,更是基本上都投出了,也就是想去的都能去成。第二年的情况也差不多。而在以前“梯度志愿”时,第一轮成功率一般只有70%多。
四、第一轮没被录取怎么办?
由于有些考生分数相对偏低或者填报志愿失当无法投档,也有些考生投档了,但又因种种原因被退档;同时,有些院校还有空余的招生计划没招到学生,这些空余的招生计划也必须完成,这就有了第二轮投档录取的机会。此外,还有一些院校预留有一部分机动计划,这些机动计划前面没有公布出来,等着用来处理各省间生源不平衡问题,到录取时看哪个省的生源好就追加到哪个省招生。
所以这时的招生计划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没有招完剩下的,一部分是已经完成后又追加的。这一轮就叫“征求志愿”。就是再向大家公布还有多少招生院校、多少专业、多少计划等,由考生再一次填报志愿。
在“征求志愿”时,凡是没有完成原定招生计划的院校,考生只要上了这一批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肯定都可以填报,线下20分的也可以填报。因为“征求志愿”以后,假如还有高校招不满,就会实行政策性降分(可降20分)。
不过,“征求志愿”给考生的机会并不太多,空额大约只有招生计划总量的5%以内。显然,在“平行志愿”的投档与录取模式下,第一轮的机会十分重要,考生一定要珍惜。
五、“平行志愿”也有利弊
近两年,大家普遍关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实行平行志愿?它的优点到底有哪些?从现实情况来看,最直观最浅显的表现就是大大缓解了考生与家长填报志愿时的心理压力。
原来在只有一个选择的时候,很多亲朋好友、考生家长见到招办的人就问“我儿子考了XX分,应该报什么学校?”或者“我儿子很喜欢XX大学,他分数是XX分,敢不敢报?”这些问题谁都答不出来。因为机会只有一个,同时又有一个“盲点”谁也无法解决,那就是只知道自己的分数和自己的选择,不知道分数比你高或跟你一样的人是怎么选择的,你考了XX分选择“浙大”有可能差不多,但假如碰上很多高分考生也来报“浙大”,那就麻烦了。
这就是所谓的“扎堆”和“撞车”现象,大家都挤到一块了。这种情况在“梯度志愿”时每年都会有。这时候考生和家长当然会焦虑,但也只能靠自己选择,要么赌一把,要么稳一点。
“平行志愿”就是针对这个问题,把一个风险极大的唯一选择变为成功希望很大的多个选择。所以实行“平行志愿”以后问的问题也就改变了,不再说多少分该报哪一所学校,而是换成了“平行志愿这么多个栏目,我应该怎么报”。“平行志愿”的一个优点就是客观上机会多了,选择面宽了,所以第一志愿的满足率(也可以说考生填报志愿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了,从原来只有70%多提高到95%以上。概括起来,“平行志愿”最大的优点有两个:一是减轻了心理压力,二是大大提高了志愿的有效度和满足率(也就是考生填报志愿的成功率)。
一般来讲,每个事情都有利有弊。实行“平行志愿”后利在考生,利在家长;弊首先是弱化了高校的自主权。原来高校的自主权相对比较大(可按照招生计划的1:1.2投档,由高校选择录取)。因为实行“梯度志愿”时,假如多余的20%考生被退档,后面还有约占招生计划总量30%的机会可以按照“参考志愿”再参与竞争。
实行“平行志愿”后,剩余招生计划的空间只有5%以内了,再退出那么大的比例就不行了,所以就要大大地压缩高校的投档比例,省外高校一般在1:1.05以内,省内高校原则上按照1:1或者接近1:1投档。大大压缩投档的比例,目的就是为了减少被退档的人数,这对高校的自主选择权显然是一种重大的调整,原来有20%可以选择,现在几乎没有了,即使再有也只不过剩下那么一点点。
此外,还增加了高招办的工作难度和强度,使中学素质教育的成果在录取时作用还不够大等。当考生的利益和高校的利益发生矛盾时怎么处理?就是要凸显“考生为重、考生为先、考生为优”,所以高校只能退到第二位。当然教育部也会研究出台一些相关的配套措施,来弥补改革给高校办学自主权以及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带来的影响。
六、“平行志愿”也有风险
这个问题需要特别介绍一下,就像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一样,“平行志愿”也是有风险的!实行“平行志愿”后,从大的方面来讲,利在考生,弊在影响高校的自主权;而就考生而言,成功率极大地提高了,而且从单一选择变成多个选择,通俗地讲就是志愿好报了,不再那么为难、焦虑、无助了,但是并不等于所有的风险都没有了,爱怎么报就怎么报。千万不能这样理解!风险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只不过大大缩小了而已。这种风险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
第一,如果超出招生计划扩大比例投档,超出比例的那部分是要被退档回来的。
第二,投档进去是一回事,如果在专业安排过程中,分数没有相对优势,也可能被退档,也就是说到排专业的时候分数比不过人家,就是其他人也报了这些专业,分数比你高,即使是按照1:1投档进去的,也可能因为在专业安排时,处于相对弱势被退档出来;哪怕学校还没有招满,也会因为你没有填报服从专业调剂,只能给予退档。
第三,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比如说有一些学校和专业有身体条件方面的限制,有些专业还有对单科成绩的要求等,假如事先不了解清楚,正好碰上了,哪怕总分再高,也可能被退档。这就是因某个自身条件受限被退档。
七、“平行志愿”的填报策略
既然有风险,那么,要怎样规避风险呢?这就涉及到填报志愿的策略问题。
说到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解决是选学校还是选专业。客观上每年都有这两种不同的选择。相当一部分考生就是选学校,如只要能上北大学考古也可以,这就是奔着某个学校去的,这是一种选择。第二种选择就是选专业,比如我就是要选金融、会计,其他的都不学。
考生首先自己要想定是要选学校还是要选专业。为什么说到这个问题呢?因为前面说了,第二种退档原因就是因为选专业选得非常明确,结果投档安排专业时,又竞争不过人家被退档了。
就拿临床医学来说,北大医学部有,上海医科大学也有,福建医科大学也有。临床医学是公认的热门。你的分数可能达到北大医学部的要求,如果你选其他专业可能不会被退档,但是因为你只选最热门的临床医学专业,其他专业不读,就可能被退档。如果你填报志愿时所选的不是北大医学部的临床医学专业,而是填报了上海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则有可能具有相对的专业竞争优势不会被退档。
但就是因为你先选填了北大医学部,又达到学校的投档线,被投档进去了,这样反而麻烦了,等到被退档时,上海医科大学的机会又失去了。像这种情况就应该一开头就舍弃北大医学部,而确保其他医大的临床医学专业。所以选学校和选专业是有着不同的选择的,就是要有所得和有所弃。如果选学校的是一种策略(相对来讲机会较多),那么选专业的就是另一种策略(相对来讲只有一次机会)。所以首先要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第二个问题是选学校和考虑专业安排时,给你的多个栏目,都应该有合理的梯度配置,不能把多个机会变成只有一个机会。拿选学校来说,比如首选浙大,后面跟着就是交大,这个就是自己没有把握好机会,所选择的高校都在同一层面上,没有拉开档次,浙大假如出不了档,交大恐怕也投不出去。
怎样才叫合理呢?就应该形成梯度配置,跟阶梯一样。根据考生们总结的经验,比较合理的填报策略,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就是“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垫一垫”。也就是第一栏用“冲”,能冲得过就“冲”过了;第一栏“冲”不过,第二栏就应该求“稳”;如果担心“稳”不过的时候,第三栏就应该选更保险一点的,也就是“保一保”;“垫一垫”就是垫底,以便在前三栏都走不了的情况下还有退路,但也不能随便抓一个,也要挑自己满意的。
四个学校的志愿栏目应该说都要填自己满意的,无非是为了保证成功率,在策略上形成这样的配置,万一前面走不了后面还有退路,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成功率。一般说来,学校很难分出好与差来,刻意去分也不科学、不合理,只要是自己选择的满意的就是最好的。考虑专业安排也一样,除非自己有特别的情况非要只挑1~2个,否则也要“冷”“热”搭配。总之不管是选学校还是选专业,最好都要构成梯度配置,这才有利于提高成功率。
另外,还要强调一点,选择这样的填报策略也是以自身实力为基础的,要“冲”也不能乱冲,明知实力达不到去“冲”那也是一种“浪费”。令人可喜的是,从去年录取结果看,考生们填报得很好、很理性,比如本一批文史类A档冲过的就达44%、理工类高达48%;而落到第四栏“垫一垫”的都只有6%。
八、填报志愿时要注意的操作细节
为了更好地实施这种填报策略,一般要做到“知己知彼”,不能“瞎报”也不能“乱报”。
“瞎报”就是不了解对方院校的情况,也不知道自己的实力跟对方院校的录取分数(或者位次)是否相当,盲目填报;“乱报”就是四个栏目你不能忽高忽低,自己把梯度配置搞乱了,也不能都搞成平面式的,把四次机会都变成一次“冲”的机会。
怎么避免呢?就是要“知己知彼”。“知己”就不用操心。很多家长就很操心,一考完就开始操心,比如今年的考题难不难、分数线在多少分等等,其实这些都不用操心,耐心等几天就自然有结果。高考结束后,就有一大批老师在阅卷,一般考后20天之内分数就能出来,分数出来后相应的位次也就出来了,考生凭自己的账户和密码不但可以上网查询到分数,同时也知道了自己所处的位次。紧接着就是省招委会研究公布各个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我省特意确定在“三知”(即知分、知位、知线)后才填报志愿,就是为了让大家“知己”。
怎么“知彼”呢?渠道有很多。现在考生手中的这个资料就是一种很实用的工具,其中有上一年各高校在我省录取的最高分、最低分以及最高位次和最低位次,考生拿自己的分数和位次比照,就很容易知道自己实力如何,哪一所敢报,哪一所不敢报,乃至于哪几所可以选择形成“冲、稳、保、垫”的梯度配置。
还有一条渠道是教育部属下有一个服务机构,开发了一个“学信卡”,卡背后就是网址,打开网址注册账号,刮开卡上密码,输入卡号密码充值就可以查询了。这套系统有很多种查询方法,我建议大家用位次来查询,因为每年的分数都有一些不可比性,而位次就比较准确。查询时,假如对能去什么学校感到很盲目,心里没数,那没有关系,可以这样查询,比如先输入福建理科第1000名,点击查询学校,这个查询系统就会显示前三年福建理科第1000名前后的考生都去了哪些学校,这就提供了最接近的参考意见了。如果这个时候电脑有带打印机更好,我建议打印一张出来,便于参考使用。
不过这仅仅是第一步,做完这一步以后就要翻开计划本(招生资讯的一种),去找相应的学校,找到这所学校然后挑专业,把满意的专业挑出来注在学校边上,一所学校可以填报六个专业,考生可以多挑几个。
在挑专业之前最好家长和考生多沟通,最好能想清楚希望今后做什么事情、到哪里做等等。比如说以后想当警察或者想当老师等等,都要事先沟通一下。沟通完以后就要尊重考生的意愿,家长再不能粗暴干涉或者干脆包办。
沟通完以后,考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理性地、有准备地挑选专业。专业选出来以后还可以利用上面讲到的那个查询系统,来查专业信息。这个时候就要输入“某某学校、某某专业、福建理科的位次”,比如要了解这所学校前几年这些专业在福建招得最高位是第几位,最低位是第几位,使自己有个参照。这就叫“知彼”。动手去做这些查询工作比问谁都更好。
当然,查询结果也只能是最接近的参考,要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是不现实的。这些工作做完后还希望做两件事情:
第一个是征求一下高校的意见(这也是一条“知彼”的重要渠道),可以挂个电话去问,把自己的情况介绍一下,然后请高校老师指导敢不敢报他们的学校,如果老师答复说应该可以吧,或者答复说根据学校往年在福建招生的情况看你有优势,你应该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填报;
第二个是要了解一下你所预选的专业都开设了哪些课程?这是一定要知道的。为什么呢?就是事先让自己明白,你进去学这个专业,4年间要学这些课程,你感不感兴趣?学习上会不会碰到障碍?因为不少考生实际上在中学时代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偏科的现象,一般要选择自己强项并且具有兴趣爱好的专业。
最后还要考虑的就是前面说过的梯度配置的问题,选专业方面也要“冷”“热”搭配,以便提高成功率。那怎么配置才好呢?参照省内外往年考生的经验,就是采取“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垫一垫”的梯度配置策略,这种策略比较好。至于每个考生如何“冲、稳、保、垫”,那就要考生自己去判断和选择了。真正做到了“知已知彼”之后,这种梯度配置应该是不难确定的。
最后,再提醒一个技术性的问题。现在招生资讯下来了,因为实行网上填报志愿,上面有两篇文章请大家认真地读一下,一个是《关于考生填报志愿须知》,第二是《考生网上填报志愿有关说明》,里面给大家提示了网上填报志愿的具体步骤。后面还有若干点的提醒,提醒大家要注意若干个具体问题,省高招办能够想到的都体现在里面了。
上面介绍的是属于文史类和理工类“平行志愿”的基本情况。除此之外,今年我省还在艺术类单独提前批和“高职单招”实行“平等志愿”的创新模式改革(即实行“平行检索、一档多投、高校预录、考生确认”的运行模式),有关这类的指导性文章会另外刊登,本文不再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