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马甲中学简介
2020-11-03
泉州市马甲中学,位于洛江区马甲镇,是一所省“三级达标完中”。
福建省泉州市马甲中学,学校占地面积77537㎡,校舍建筑面积22280.6㎡,绿化面积达28300㎡,花草如茵,绿树林立,环境优雅。 学校拥有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网、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图书馆等现代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
而今, 全校教职工上下一心,集中精力抓质量、脚踏实地谋发展,沿着前辈开创的道路继续奋勇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创 业 篇
1956年,爱国侨胞、归侨杜德彦、杜意高、林明山、王少藩等先生热心桑梓,矢志兴学,以满足晋北(现洛江)学子求学之急需,提高晋北人民文化水平。此举得到晋江县第二区(现马甲镇)区长陈德时的支持,指派区文教干部林贞祥同志负责组建事宜,并组建了由杜德彦、杜意高等十几位组成的筹委会。遂聘请杜丕成、谢拔亮二先生协助事务。筹委会反复思考,认真研究,多次躬亲勘察校址,决定在丰山之麓、甲水之旁、人文蔚起的杏川仲尼山上建校。拟命名晋江县侨星中学,后名杏川中心小学附中(简称杏川附中)。其时,林明山、王少藩二先生率先解囊捐建教室各一间,计120㎡,耗资2600元,并借用永安村土炉民房作教师宿舍和临时厨房,后建厨房2小间。于是杏川附中就在这样简陋的情况下开办了,招收晋北(现虹山、罗溪、马甲、河市、双阳等乡镇场)学生2个班110人。上级派黄培成、林清钦、何家培、王锦成四位老师担任课务,小学老师也兼附中课务,校务由杏川中心小学校长许长庭管理。整个创办过程,党和政府非常关心支持,参加筹建的有关领导、乡侨尽心尽力,晋北群众欢呼雀跃。此善举改变了过去晋北子弟肩负薪粮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往仙游、南安、泉州等地读书求学的困难状况。
自此,学校日益发展,不断前进。学校主要领导以身作则、密切联系群众,同心协力,艰苦创业,以愚公移山精神,组织师生搬走了校内一座座荒山,平整了一个个丘陵,许多学生家长也热情支援搬运土方。在60年代初学校利用课余时间,集中力量,夜以继日地开辟出一个具有400米跑道的体育场;组织师生到芦田山上扛杉木,往河市挑红砖,到双髻山脚(石路头)挑运块石,供建教室之用,为学校发展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学校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勤工俭学活动。在当地干部群众的热情支持下,学校在校园周围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几十亩,在新庵、潘内等地开设农场,校内修建畜舍,鸡鸭牛羊成群,树木成荫,枇杷成片,果实累累。组织师生走出校门搞社会调查,参加义务劳动,支援农民开山修路,抗旱排涝,农忙抢收。近至学校附近各村落,远至罗溪、河市、双阳,无不留下师生的足迹,校群关系融洽无间。时至今日,老园丁、老校友、老家长对当年艰苦创业、劳动建校情景仍记忆犹新,每念及此,校园内外有口皆碑。
主管部门的重视,校领导十分注重师资建设,各科师资成龙配套,六十年代初学校生员激增,达近1000人,寄宿生常年保持600多人,政府陆续拔款兴建礼堂连办公楼一座860㎡,平屋教室936㎡和师生宿舍510㎡,教学质量也显著提高,1960年中考成绩名列晋江专区第一名,并保持上游多年;同时也取得高考红旗多年,1965年高考录取率名列晋江县前茅。鲤北的人民群众、干部职工深深怀念晋江四中,鼎盛、生机勃勃的晋江四中给他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1969年学校依照规定以乡定名,改称晋江县马甲中学,上级派工宣队进校,张天富同志任革委会主任,陈达同志、吴序欠同志任副主任,组织师生复课。1970年划归泉州市管辖。根据上级精神,学校布点下伸,在就南、新民、梅岭、义山、梧峰设立分校,学生分连设排。那时,政治活动多于教学活动,还组织宣传队编排文艺节目下乡宣传,曾参加晋江县文艺会演荣获嘉奖。但是,十年动乱,学校惨遭劫难,领导和教师身心受到摧残,欲教不能,欲罢不忍,教学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学生学业荒废,损失严重。
1957年春,上级派杨嘉种同志任附中教导并兼理附中校务工作,同时陆续补充师资,按普通中学办学规格管理。春夏间,筹委会经济拮据,困难重重,林贞祥、许长庭和杜德彦、杜意高等先生多次到县政府反映情况,请求政府收归公办,终获批准为公办侨助,命名为“晋江第四中学”。政府拔款建教室二座8间650㎡,师生宿舍二座22间510㎡,厨房、膳厅、厕所510㎡,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设施。
为使学校尽快发展,在杜德彦先生的倡议下,于1957年秋组成学校董事会,以征得社会贤达、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及广大群众的支持。经讨论协商,公推杜德彦先生为董事长,林明山、王少潘二位先生任副董事长,杜意高、杜元芳、吴双发三位先生分任财务、会计和文书。接着,上级调派刘荣基同志任学校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带领师生员工艰苦创业,克勤克俭,办好学校。同年间,旅居印尼侨胞林明端、吴金到等二位先生于1958年招募印尼侨胞捐建实验室一座四间330㎡。
为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1958年秋,上级派吴清辉同志任校长。翌年,成立学校党支部,由吴清辉同志任书记,林玉麟同志任副书记。1960年春何家培同志被任命为副校长,1964年2月上级又派陈达同志任副校长,学校领导班子得到充实。
学校积极组织教职工开展文体活动,1982年教工排球队参加泉州市地面中学教工排球赛荣获第二名,1983年参加泉州市职工排球赛荣获第三名,得到观众的好评。
1981年秋,政府改革普通中学体制,我校被重新确认为鲤北唯一的完全中学。教育局拨款兴建教师宿舍楼一座二层14间360㎡。
学校继续发扬我校艰苦创业、劳动建校的优良传统。1978年秋,全体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马甲中溪拣运卵石达100立方米之多,围筑两侧校围,平整马甲大桥两端公路300多米。1982年开办化工厂,并略有收入,后来因种种原因和困难而停办。
学校董事会因文革期间中止活动。1984年6月,旅菲爱国侨胞杜德笺先生回国,秉承父志,积极倡议恢复董事会组织,得到社会贤达的热烈拥护,公推杜德笺先生任名誉董事长,杜德彦先生续任董事长,杜松茂、吴祥酥二先生任副董事长,后杜松茂先生被公推为执行董事长,具体负责董事会事务活动。杜德笺先生不辞辛劳,奔走四方,发动旅菲乡侨集资捐建教师宿舍楼一座二层12间300㎡(1987年落成)。
1984年秋,上级委任黄水龙同志为校长,邱文章同志任副书记(主持党支部工作)。 1986年秋任命杜稚水同志、颜汉书同志为副校长。1988年4月上级任命黄启生同志为支部副书记(主持工作),赖辉煌同志为副校长。学校积极贯彻“三个面向”精神,加强管理,勇于改革,注重初中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1986年和1987年初中毕业生考入“小中专”人数均居鲤城区中学之首位。学校注重美术教育,建立美术室,组织美术业余兴趣小组,成绩十分显著。87年、88年参加泉州市中学生美术竞赛多人获一二、三等奖;87—89年为泉州师范美术班输送合格学生6人,占鲤城区三分之二强;1986年和1988年马甲变电站建立前后,开办了电工教学班二期(二个班)为农村培养电工近百人。
自董事会恢复以来,旅居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埠的侨胞陆续捐建楼房、教室和赠送教学器材。1987年旅印尼侨胞林坪来、杜德黎先生回国探亲时,杜德哲(校友,时任马甲乡党委书记)、黄水龙、杜松茂等同志一行登门拜访,联络感情,承蒙俯允,率先招募印尼侨胞集资捐建“锡江楼”一座近900㎡,耗资28万元,1990年兴建并落成(黄奕聪先生个人出资10万元人民币)。
1988年春,鲤城区曾华彬区长、吴金钗副区长,率区财政局、交通局、土地局、教育局、马甲乡领导,连同区法院领导,在我校召开现场办公会议,重新确定校界,划定校园面积为52800㎡,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
1989年春,上级任命赖辉煌同志为校长。学校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勇于改革。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实行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试行教职工的全面考核,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90年秋季以来,逐步试行实施了“学生德育定量考核”办法,得到区教育局的赞扬。90年9月,学生参加鲤城区中学亚运知识竞赛获得第二名。90年全校生员巩固率居鲤城郊区第二;91届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成绩显著进步,三人获贤銮基金会奖励;90年春以来,语文、化学、美术等学科在市竞赛中多次获奖。
1989年,杜德笺先生在马甲乡设立“意绥基金会”,每年拨给我校6000元人民币供奖教助学之用。杜先生辞世后,该子女继承其遗愿,流芳远名。
1989年秋起,与泉州教师进修学校联办职业中师班,学制三年,共招生三届170人。学生毕业后赴远郊各小学任教,缓和鲤北小学教师严重不足的矛盾。
1990年以来,政府投资逐步增加,90年秋拨款2.5万元新建厨房一座120平方米;91年春拨款4.5万元建围墙450米,拨款37.5万元建三层教学楼一座18间1500平方米。由于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设施逐步完善,1991年4月省教委发文对我校完中进行注册登记,学校进行远景规划。
1991年10月举行35周年校庆。
1992年2月,上级任命吴炳辉同志担任学校副校长,进一步充实学校领导班子。
1995年校董会董事长杜松茂先生逝世,由副董事长杜振基先生主持校董会工作。
1996年校董会换届推杜振基先生为董事长。